bevictor伟德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发布时间:2017/01/10

    2016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56.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75元。

    2016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抢抓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和深圳全面对口帮扶的机遇,加快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借力深圳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了质与量的同步提升。

    ——畜牧业主要指标略有增长。年初,以猪肉为代表的畜产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春节过后,猪肉价格加速上升,带动全市畜牧业发展。

    ——渔业产量保持增势。大力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在稳定常规鱼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广具有本地特色的紫金甲鱼、新丰江桂花鱼、源城胜斑、东源淡水龙虾、和平鲟鱼等品种养殖,逐步调整优化全市以四大家鱼为主导的品种结构。

\

    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图为蔬菜标准示范园——紫金县好义镇新型菜园。

    坚持创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条件

    经过5年的努力,河源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为河源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2016年,河源借力处于南接穗深港、北连大内陆的枢纽和中心区的地理区位,以及逐步形成的立体交通格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环境等优势,继续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全市新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完成15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全市新增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0家。上报2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请省级财政资金贷款贴息4908万元,扶持发展种养、加工、农产品收购等项目。累计申请省级农民合作社“政银保”项目贷款4482万元,占总申请额度的70%,惠及2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合作社在生产发展和经营中融资难的问题。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规范全市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进项目落户借力发展。加强与深圳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动深圳企业与我市、县涉农项目的对接工作。市农业局领导多次率队拜访深圳有关部门及企业,对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制定了《深河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工作方案》、《深圳—河源两市农业合作项目清单》;加快推动深圳基因组研究所河源分所在江东新区挂牌成立;拟在江东新区选择建设示范点的方式进行推广集装箱养殖,加快华大基因“活体库”项目的落户建设。仅上半年,共与深圳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工作达10批次,对接深圳企业15家,签订意向投资企业3家,投资额达3.5亿元。

    农业良种良法推广成效明显。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遴选并推广2016年农牧渔11类62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早造推广优质稻面积95.6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60万亩,推广施用控释肥面积20万亩。开展2015—2016年度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春耕生产机耕水平有所提高,机耕作业面积91.2万亩,机耕水平92%,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农产品品牌建设扎实推进。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全力打造 “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业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三品一标”认证和广东名牌产品(农业类)、广东省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动全市农产品品牌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总数达148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个,总数达238个,新增绿色食品产品1个,总数达60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6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名牌产品27个。全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7个,面积12.02万亩,建成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质量安全示范点6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5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围绕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大力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度,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定向好,上半年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8%、100%和98.4 %。坚持打击私屠滥宰工作常态化,完成69家生猪定点屠宰场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全市春季共组织投入禽流感疫苗、鸡新城疫苗等疫苗4649.75万羽(头)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推进,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查处电鱼案10宗。各项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顺利开展,排查一般隐患整改率100%。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稳步推进。省国土资源厅1∶2000航拍图已于去年5月上旬交付我市使用,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县镇村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社会综合服务进村入户。全市68个乡镇和493个村建立起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分别占全市山区县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71.6%和39.4%。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促进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化、规模化、信息化。建成县级平台6个,镇(街)级平台99个,39个镇实现县镇村互联。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完成1251个信用村建设;已完成40.5万户农户信用信息采集、31.7万户农户信用信息录入工作,推动金融服务覆盖农村基层。

    年近花甲的诸惠良不在深圳特区享清福,却回到山沟老家东源县康禾镇耕田,带领乡亲种植葛根,让500多户农民家庭增加收入。

\

    和平县东水镇大田村调整品种结构后种植的百香果

    龙川县新田镇东坑村的刁姓少年在收割水稻

    未来农业:创新驱动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未来农业一定是创新驱动型的。这就要求河源必须谋划生物育种、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定制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考核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未来农业是智慧农业,必须坚持走高端化、专业化、产业化、自动化、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之路。由此,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所谓农民,不再是目前的“3899”部队(妇女和老人),而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未来农业,在生产方式上,将实行标准化管理,重点发展精准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在经营方式上,分工会越来越细,产业链更加紧密,要突出精深加工、组织专业化;在发展形态上,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除了生产吃的产品,还要提供健康的服务,如休闲、观光、养生等,甚至为社会、工业提供生物能源;在调整结构上,要大力推动特色农产品结构优化。

    河源已具备谋划发展未来农业的基础,一是具有生态优势,包括水、空气、土地;二是融入了大珠三角经济区和深莞惠经济圈;三是跟华大基因、省农科院等专业团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技术支撑。

    在新的一年,河源农业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效益。在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消费市场需求,统筹推进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生产出更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的作物结构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力稳定粮食产能。抓好特色水果、无公害与反季节蔬菜、优质米、茶叶等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二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稳定畜禽养殖,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稳步提高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发展素质。三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发展。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土地入股、托管,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增收。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资金等要素参与产业化经营,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和畜禽屠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健全利益联结的市场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收益。三是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依托河源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村休闲旅游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机遇,切实做好项目对接工作,吸引企业落户河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智能农业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河源分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切实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二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途径,进一步完善基础农技推广体系,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发挥农机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三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业管理人才、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四、推动绿色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努力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要注重打好“标准牌”。继续推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创建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 二要注重打好“绿色牌”。完善培育扶持机制,调动各类经营主体重品牌、创品牌的积极性。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开展河源名优新特农产品培育和评选推介活动,壮大品牌阵营,提升广东农业竞争力。三要注重打好“组合拳”。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销售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误农行为。扎实开展“清源”行动,切实抓好源头管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加强监管、检测、执法三支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效果。

    五、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提升发展后劲。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是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颁发“权属明晰、四至清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促进集体资产盘活,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体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继续推动名镇名村和幸福村居创建,扎实推进紫金、和平、龙川新农村示范片创建工作。 来源:河源日报

上一篇 : 黄水东调应急工程正施工 解决青烟潍威...

下一篇 : 地里装上摄像头 专家远程来指导

返回列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