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大水利投入力度,“真金白银”落户田间,一批又一批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冬春时节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眼下各地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既热火朝天又脚踏实地。不过,从长远来看,钱从哪儿来?节水待挖潜?建好谁来管……这些前进中的难题,还有待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多元投入解决资金不足水利的公益性很强,干水利,一定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我省水利投资呈现连年增长态势,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年均增幅在40%以上,但从总体来看,农田水利涉及面广,历史欠账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农田水利实际投入仍显不足。
钱从哪来?各地都在探索。晋城市城区采取国家投入、地方配套、社会融资、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多方筹资,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同时,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把分散在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全区铺开区级以上农建重点工程24处,总投资1.4亿余元。
开源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十二五”以来,运城市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累计吸引社会总投入2.25亿元,增加灌溉面积19.23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8.96万亩;柳林县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规定凡在本县境内的资源开采企业,均要承担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治理任务;左权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规定》,对个人、单位、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投资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给予投资补助,并在土地、电力等方面给予优惠。
农田水利的投入问题,是转型期面临的发展难题。除了政府大包大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建“小农水”也是一大方向。“临猗县兴水大户张奇峰坚持七年办水热情不减,2008年开始,先后投资2536万元,兴建大嶷山提水灌溉工程,提水能力达0.38立方米每秒,建成6000立方米和18000立方米蓄水池两座及各种提水设施,雇佣管理人员52名,灌溉面积达到1.98万亩,为当地果业丰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水支撑”。
节水灌溉 减少跑冒滴漏农业和水,从来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此,我省把抗旱水源和节水工程列为了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是节水最具潜力的行业。对于“十年九旱”的山西来说,拧紧农业节水“阀门”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我省立足于区域特色,积极转变治水思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转变传统的农业灌溉管理模式,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进一步挖掘农业节水的潜力,依然空间很大。2014年,全省农田实灌面积为2124.85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占1286万亩。
让节水真正成为田间革命重在落实。今年,汾阳市“围绕节水”搞农建。从平川到山区、从管道到渠道,从支管到毛管,干、支、斗渠相结合,大中小工程并举。目前全县发展节水面积10.87万亩。
算大账,节水关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可农民关心自己的小账:节水有多少实惠。在闻喜县河底镇阳社村,记者看到,随着喷灌系统开关“哗啦啦”地拧开,一股清澈的深井自来水,随着管道的喷头奔流喷涌而出……“没想到现在的灌溉变得如此方便,节水、省力、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民赵平义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运城市大禹渡灌区为强化灌溉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的水量损失,按照“支斗渠配水计量量水设施一个标准,配水考核一个尺寸,计量管理一流水平的标准”的要求,投资100万元,在灌区全面开展标准化量水堰建设,使干渠水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
对农业节水而言,科技不仅体现在灌溉上,而且还应用在管理上。灌溉使用IC卡,对清徐县农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徐沟镇高花村水管员续六虎说,机井全部装有具有计量功能的控制器,用水时,村民到水管会拿取水用电卡,在分配水权额度内购买电量,并在水权证上签字,认可其用水量。在清徐县,192个村水权包干到户,1298眼机井全部实现总量监控、计量用水,全县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农户参与 破解建易管难农田水利工程是“三分建、七分管”。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要在工程运行管护上舍得下功夫,切实扭转“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
破解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不好的迷局,我省目前主要从构建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和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两手“解难”。
困则思变。这几年,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受益的用水户成立“用水协会”,由“用水协会”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通过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斗长、渠长或者水管员等民选“水官”,对其使用的工程依规实施管理和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目前全省已组建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156个。协会由农民自发成立,架起了农民和政府间的桥梁。
临猗县出台了《全县小型农水工程管理办法》,推行“协会管水”模式,即本着用水户“参与管理、体现利益、责任一致”的原则,以斗渠为单位,由用户代表民主选举产生“斗管会”。“斗管会”具有法人地位,承担推荐“斗长”候选人、召开用水户会议、监督“斗长”经营行为,促使用水公开透明,降低用水成本,减少用水纠纷。同时,确保斗渠工程设施能够及时维护,正常运行。目前,临猗县已成立农民用水协会35个,覆盖80%的灌区。
汾北电灌站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稷山县重要水利工程,担负着汾河一阶台地1万余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由于管理站无正式编制,按照“以水兴站,以水养站”的管水思路,充分调动受益村群众的积极性,自发成立了该管理站农民用水协会,并以聘请的形式设一名配水员,上水时管理各级站的分水、配水、渠道巡护、水费计量及征收等,通过协会来管好水、用好水。
明晰产权或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一些地方的经验是,以“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让农村用水决策权、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回归了农民。今年在完成清徐、临猗、稷山、汾阳4县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改革。 来源:新浪新闻